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34KB ,
资源ID:102684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26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为10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8分)1.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形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答案】C【解析】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

2、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 文化创造必须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点睛: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C. 官员众多,政务繁忙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3、【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信息可知,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皇权至上的特点,B正确;A、C是材料的表象,而问题是“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A、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问题,D错误。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明朝时政区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A. 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 经济重心南移C. 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 边患危机解除【答案】C【解析】由材料“元代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到“明

5、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变化,主要由明朝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元朝就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排除;B项完成于南宋,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5.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要统- 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影标准都必须啡我是从”“是非面一,则不敢结党实”说明是君主

6、专制不断强化,D正确;材料主要是君主集权,A错误;B中衰落不符合史实;C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知,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

7、用武力。”这种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A符合题意,故选A项。点睛: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7.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8、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展,故维护主权、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这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故C选项正确;当时晚清政府进行戊戌变法,没有再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故B选项错误;西方的“主权”思想在中国传播,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故D选项错误。故选C。8.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

9、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 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信息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占领北京,慈禧携光绪帝逃亡西安,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没有打到北京,只到天津静海,慈禧也没被赶出深宫,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高统治者是咸丰皇帝,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占领北京,慈禧携光绪帝逃亡西安,并不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导致的,C错误。9.1938年初,日

10、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从1938年开始,日本以所谓放弃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和交还租界(这两项为当时废约的主要内容)来诱降重庆国民政府,主要对象是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在诱降汪精卫集团时,日本妄言要“援助中国从东亚的半殖民地地位中逐步解放出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

11、约”,它还嘲笑中国没有平等地位,被西方国家“不是当做一个盟国,而是当做一个工具使用。”,故A项错误;英美的外交不收日本的引领,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遭受外来侵略,国际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和1940年可以看出,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日本为了更好的侵华,改变了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而1940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推进,英美为了保障在华利益,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故D项正确。10.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A. 与中共

12、争夺抗战的领导权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D. 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答案】C【解析】游击战术是中共常用的战术,材料中“游击干部训练班”“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的信息说明国民党认识到持久抗战的作用,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故C项正确;1939年属于抗战时期,此时国民党还没有显露出和中共争夺领导权的野心,故A项错误;材料俄信息不是反映出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故B项错误;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11.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

13、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 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D.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1941年”“承租人应所定租额交租”“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说明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一方面维护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也注重保护爱国地主的利益,这样做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不用交地租,故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合法性,故B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是对材料“1941年”“承租人应所定租额交租”“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

14、之权”的理解。12.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不是针对外国人”不能以此说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故A项错误;据材料“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可知,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

15、动乱,没有看到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可知莫理循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列强对“运动”的态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评价13.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

16、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等信息可判断,这是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全国掀起了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与材料“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等信息

17、不符,A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材料“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信息不符,B错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1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中国民主革命正确

18、的方向,B项正确;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而非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排除A;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存在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排除C;D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不符,排除。所以选B15.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时间地点会议193412贵州猴场猴场会议19351贵州遵义遵义会议19356四川两河口两河口会议19359甘肃俄界俄界会议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

19、、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的,所以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要想长征取得胜利,必须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保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战胜各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C正确。ABD也是长征过程中中共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排除其他三个选项。1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

20、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故D项正确。17.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A. 贯彻了“长期共

21、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 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等信息可判断周恩来是针对新中国的政党制度的讲话,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结合题干中时间,可联系所学得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A项正确;初步发展是在1956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因为1954年人大的召开,故C项排除;题干阐释的政党制度,

22、而不是基层民主,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1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

23、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项;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

24、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19.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民

25、参与政治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这说明了“一国两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到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 D 项错误。20. “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

26、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 “一边倒”B. “另起炉灶”C. “不结盟”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由“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和“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可以看出,这里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了分类,据此可知,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1.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

27、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答案】C【解析】任何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的态度变化,则取决于苏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故选C。点睛: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括在冷战背景下,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考虑,但是这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或者说这是其中的表现。因此,在考虑国际关系或者一个国家的对

28、外政策的题目时,尤其需要关注国家利益,这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A. 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 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试图改善中美关系D. 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答案】C【解析】尼克松政府在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上承认一个中国,A错误。当时的美国并不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错误。1971年4月,基辛格访华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目标,D错误。29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同时中苏关系也已经恶化,材料中尼克松用“中华人民共利国”,是其想

29、改善中美关系的体现,C正确。2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的中国是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而不是主导联合国的行动,故可排除A;中国参加维和行动是一种常规性的国际事务,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可排除B;“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本世纪提出的,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C;在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

30、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参加维和行动,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故此题选D。2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B正确;据材料 “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31、”信息可知,没有认识到上海合作组织是“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不针对第三方,A错误;C与材料无关,C错误;据材料无法看出“冷战”思维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D错误。【点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二、非选择题(25题26分,26题12分,27题14分,共52分)25.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

32、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

33、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4、?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民主制度有何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批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任答2点即可)策略:依法治国。(2)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任答1点)(3)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

35、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第一小问,由“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可知,“前提”应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成就”,旨在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依据“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策略”,由材料信息不难判断应为“依法治国”。(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为了保

36、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知应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可从民主范围和民主形式的角度来概括具有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可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目,认识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等方面分析也可结合自身认知特点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前提与表现;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与村民自治【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

37、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项目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隋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集中

38、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科举制元中书省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地力“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吸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39、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的信息从“中央集权逐步强化”角度提取题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

40、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根据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27.【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

41、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脫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答案】(1)特点:分化军权;统调分离;建立系统的卫所制;军籍世袭,管理严格;以农养战,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军队部署內重外轻。(2)简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发展农业;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空虚。【解析】(1)从材料“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军人世袭,另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材料“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表明朱元璋军事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的力量空虚;材料“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可以减少财政支出,发展农业,但是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