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
2、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2.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 周人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 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 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 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血缘、亲情、社会秩序的本源”等字眼意在强调周人是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规则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的说法不全
3、面,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并未实现人际间的和谐,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 品行、才学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D. 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
4、勤恳种田)”可以看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学,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4.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答案】A【解析】“日有争论,纷坛不决”说明中书门下二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样做明显就调和了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便于行政运输的通畅,故
5、D项正确;材料体现是中枢机构调整,不涉及皇权,故A错误;唐朝多相制源于隋朝,故B错误;材料只是对于部门办公的调整,不是破坏,故C错误。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
6、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决策程序规范化6.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 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 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 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 具有严格的参考标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资格审查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唐代科举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排除B;唐代科举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和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但这两项均与材料的资格审查无关,排除B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
7、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7.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 有利于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
8、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 官僚体系的成熟B. 科举制度的完善C. 君主专制的加强D. 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
9、】之所以“官、职、差遣之分”是由于为了加强皇权而多设官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而非官僚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冗官,其实冗官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带来的。9.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 “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A. 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C. 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D
10、. 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看出,中书省处于核心地位,地方行省治理地方要“遵成宪”,“决大狱”也要报中书省认可而后行,表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行省制度10.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11、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也不能正式统领六部,故和项错误。内阁是丞相制度被废除之后产生,故C项错误。【点睛】11.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这说明雍正时期A. 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
12、权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 军机处、内阁分权制衡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说明了雍正时期的内阁成为传递文件的机关,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成为军机处的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军机处和内阁分权例衡,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有“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由此判定答案即可。12.雅典
13、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坏的政体,因为它剥夺了人民的自治权,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小受制约、不受监督的。这反映出古代雅典主张A. 法律至上,杜绝人情B. 平民政体,中央集权C. 实行法治,防止人治D. 权力平等,社会契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抛开公认的法律,依自己的主观任性行使权力。这种权力是任性的、不负责任的、小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可知雅典人主张依据法律对权力进行制约,实行法治,故选C项;雅典人主张实行法制的目的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杜绝人情,故排除A项;古代雅典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没有实行社会契约,B、D项不符合古代雅典的史实,故
14、排除。13.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记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这里的“他”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D. 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答案】B【解析】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所述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AC均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14.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
15、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柏拉图认为的“最大缺点”A. 带来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B. 是对雅典民主政体全面客观的评价C. 有利于调动当时雅典居民积极参政D. 为后世民主集中制出现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答案D项。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而非“居民”,排除C项。【点睛】雅典民主
16、政治的局限性表现在: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的狭隘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5.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A.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B. 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C. 缓和了境内各阶级间矛盾D. 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答案】A【
17、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A正确。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主要指民法大全,故B排除。缓和了境内各阶级间的矛盾,也是为了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是备考的重点知识之一,学生应重视。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注
18、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16.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A. 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B. 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C. 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D. 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答案】C【解析】据材料“他却不能任
19、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可以得出,君主不能随意制定海外贸易法律,因为经济贸易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原则,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无关。17.罗马打开了地中海世界的大门后,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法律纠纷经常发生。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审理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此后的罗马共和国A. 异邦人的贸易纠纷受万民法调解B. 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别不复存在C. 居民在罗马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D. 异邦人普遍享有了罗马的公民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事裁判官在审理异邦人的贸易纠纷受万民法调
20、解,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区别不复存在”;外邦人不是罗马公民,不享有公民权,不受公民法的保护,故CD项错误。18.下表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16241641年16601685年16891713年17141760年17601800年年均召开天数4243122100天以上100天以上年均通过法令5156777209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B. 国王与议会矛盾日益激化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议会召开天数、年均通过法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联系英国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工业革命等知识,故A项正确;国王与议会矛盾
21、的时间段为16401688年,且材料反映不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议会立法情况,非中央行政体系变化,故C项错误;国王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虽然统而不治,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程序,故D项错误。19.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 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较多国家
22、实行民主共和制。B、D两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深刻影响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20.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 扩大了国王权力B. 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C. 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D. 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
23、“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来看,政府大臣权力越来越大,这一变化趋势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答案为D项。这项法规削弱了国王的权利,排除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B项;光荣革命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一法规符合其目的,排除C项。【点睛】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限制国王权力。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和扩大议会的作用,
24、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两大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18世纪早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和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议会还拥有对于内阁的倒阁权,从而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1.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征税权、外事权、战争权和州际贸易管理权等,州仍旧拥有对本州人民直接管理的权利等。1791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这些规定A. 是三权分立原则的重要体现B. 充分保障了人民自由民主权利C. 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和稳定D. 体现了联邦制和人民主权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未禁止各州
25、行使的各项权利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的规定,一方面体现出分权特征明显的联邦制,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主权来自于人民的人民主权原则。故答案为D项。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排除A项;B项的“充分保障”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制的特点,没有涉及这些规定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影响,排除C项。【点睛】在美国的联邦制中,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因此,美国的联邦和州之间是一种分权关系。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
26、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22.美国1787年制完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最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权与各州的权力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结合,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直接民主的问题,故D错误
27、。故选C。23.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A. 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B. 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C. 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D. 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来看美国的宪法规定了立法的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美国国会掌握的是立法权而不是司法权,排除;B项材料没
28、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国会而不是中央政府,排除。【点睛】对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议员”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4.据英国金融时报网8月3日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日不情愿地签署了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的新法案。他指出,“为了国家团结”签署这项两党一致支持的法案,但同时抨击该法案“授予国会制衡白宫解除对俄制裁尝试的权力”、“有严重缺陷”且“违宪”。这表明A. 签署法案表明总统与国会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B. 两党一致支持表明两党不再存在政治分歧C. 美国的权力中心已经由总统转向国会D. 法案的内容违背了1787年
29、宪法相关规定【答案】D【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中央权力运作遵循“权力制约与平衡”,材料中“授予国会制衡白宫”显然不符合“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故D错误;总统不情愿签署,说明总统与国会的观点不一致,故A错误;两党在该问题一致并不能说明不存在政治分裂,故B错误;美国仍然是三权分立的特点,故D错误。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28题、29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行政方面求绝对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到地方各级行政系统以及一应官吏求各系统各部门彻底根据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诰、敕、旨、上谕、
30、朱批等,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抗拒违犯或坚持异议。为此,明清两代都对官制作过重要的改变,对指导各级国家机关进行工作的各种典章和则例,作过频繁的修订补充。任用、奖惩和升贬文武官史的人事权,都由皇帝亲自掌握,以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监管对象的监察工作一再得到加强。书皮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里,中央政府至今只管理少数值得它特别注意的事务。它不参与管理社会的次要事务。它甚至没有这样的想法。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因此,专制在一个点上可能是大大加强了,但未扩及到面上。全国的多数,尽管其激情动人,其倡议振奋人
31、心,也无法在全国各地以同样方法在同一时间使全体公民服从它的意旨。当代表多数的中央政府发布国家命令时,必须责成一些官员去执行命令,但这些官员并不总是隶属于它,它也不能每时每刻予以指导。【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中国相比较,美国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并对此作一简要评述。【答案】(1)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官制变动频繁;各级监察力度增强;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趋向完备(2)进步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宽松。评述:未经历封建君主专制和深受自蒙思想的熏陶,
32、是决定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1787年宪法是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联邦制利于美国资本主文的稳定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一“根据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语,較、旨、上谕、来批等,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抗拒违犯或整持异议”的信息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官制变动频繁; 各级监察力度增强;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趋向完备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从“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的信息从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宽松、地方百员和公民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利的信息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评述从是决定美国中
33、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 1787年宪法是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角度思考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
34、、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摘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政治制度是社会条件的产物。阐述:在世界古代史上,希腊山多地狭、岛屿港湾多的地理环境,工商航海发达的经济状况,小国寡民的政治现实,可资借鉴的亚非文明等条件共同涵养了希腊民主制度;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本国社会条件不同,结果建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如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示例二论题:社
35、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阐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89年建立起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后,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后来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德国统一前,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示例三论题: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阐述:苏联斯大林时期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曾发挥巨大作用,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化国家,并为苏联在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到二战后,斯大林体制逐渐僵化,没有随着苏联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根本性改革,
36、最终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注: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接着根据限制条件“世界史”进行论证。如,依据材料“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可以确定出论题,政治制度是社会条件的产物。结合所学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英法美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背景进行论证。再如,根据材料“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确定出论题,社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确立的背景和影响来论证。27.【历史选修1:历史上
37、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
38、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答案】(1)新变化: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2)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解析】【详解】(1)从材料中“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
39、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从材料中“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2)本问答好的关键有二:其一,上一问“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
40、推理其影响是关键。一方面,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丧失关税主权而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同时,结合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考生应注意的问题关联。一些题型存在关联,存在“荣辱与共”的特点,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的逻辑拓展。例如,内容与特点,或者内容特点与原因影响,变化与因果等。本题中 “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41、;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
42、免战争。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1)变化:根据“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继续”
43、“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概括得出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根据“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得出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根据“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得出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根据“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得出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2)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的战争观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根据“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44、结合所学得出,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
45、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答案】(1)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
46、大国共同发动的;欧洲大国的背信弃义导致一战中德国战败。成因:深受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影响,不肯自我反省;推卸战争责任。(2)影响:导致德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下降;德国领土发生变动,海外殖民地大量丧失;埋下了民族复仇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意志政府的对外决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紧扣材料中“他们认为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利”、“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等信息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紧扣材料中“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根植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归咎他人”来概括。第(2)问,可从对德意志帝国的领土和实力、对西欧大国之间的矛盾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