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4分)1.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表明周朝A. 宗法制开始确立B. 家国体制最终确立C. 宗法制得到完善D. 开始实行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确立,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不能说明家国体制,故B错误了;“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得到完善,故C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故D错误。故选C。2.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
2、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始皇的焚书是焚烧诗书,主要保留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武帝的尊儒主要是尊崇儒家,罢黜百家,所以两者相同的动机主要是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C。D项不选,题干中的两个事件虽然可以起到强化皇帝权威的作用,但不是最初的动机。3.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
3、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4.汉代书籍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A. 男耕女织 B. 注重施肥 C. 铁犁牛耕 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题干“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中“
4、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农业耕种的特点,没有纺织的内容,故排除A项。“厚加粪壤”反映了注重施肥的特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排除B项。“深耕细锄”,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排除C项。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
5、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6.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所以仅依据材料是无法得出“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这一结论的,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唐代长安对商铺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而到宋代,商业店铺散
6、布于城内各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到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瓦解的情况,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问题,而且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故可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叶以后,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可排除D。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
7、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项。8.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8、反对废除宰相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大臣不能仅仅作为为君主服务的奴才而存在,实际上是主张限制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该思想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该思想家主张发挥大臣的作用,并非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项。9.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经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总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
9、遇【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增长,谋求转变社会地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而不是反映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故B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仍然存在,没有被打破,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1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10、B.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原文大意是说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但是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因此选C。1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
11、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1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的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
12、作用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仍以保护贵族的利益为主,贵族依旧保持着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排除A;“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表明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B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常理。13.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士耳其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
13、开始焦躁不安了。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A. 扭转中西贸易逆差B. 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C. 重建开辟新的贸易通道D. 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士耳其帝国阻断”说明奥斯曼士耳其帝国阻断传统商路引起的商业危机,西班牙、葡萄牙为了重建开辟新的贸易通道,开辟了新航路,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是重建开辟新的贸易通道,并非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B错误;15世纪欧洲工业文明还没有开始,D错误。14.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
14、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答案】C【解析】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
15、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15.法国启蒙运动中,有位思想家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他是A. 孟德斯鸠B. 伏尔泰C. 狄德罗D. 卢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思想,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D项正确。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与材料不符,B
16、项错误。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16.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
17、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17.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
18、】D【解析】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排除C项。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A. 人民主权原则B. 权力制衡原则C. 民主共和原则D. 州权至上原则【答案】B【解析】所谓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体现为总统
19、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排除A;权力制衡指权力分属不同部分或比部门,彼此牵制,故故选B;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并非州权至上,排除D;民主共和原则体现在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度,排除D。19.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
20、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20.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21、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21.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A. 商业繁盛的地区B. 盛产煤炭的地区C. 邻近河流的地区D. 电力充足的地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
22、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22.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4以后这种
23、情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的4以后是1932年,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而苏联从1928年开始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美国人的关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3.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答案】D【解析】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政
24、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故C项错误;根据题中“当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24.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B【解
25、析】从题干“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可以看出,作者旨在强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带来的利益失衡,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5.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 奠定维新变法
26、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根本,不可改变,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可作为具体的措施进行借鉴,这与材料中“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的论点不符,故A错误。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末”,而没有学习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为代表的“本”,所以中国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这是对洋务派思想极大地突破,故B正确。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不变,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康有为奠定了维新变法思想基础,并非郭嵩焘,故D错误。26.近代
27、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A.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D. 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依据题干信息,在近代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著名的张謇在谈及自己搬厂经历时感慨自己受尽折磨和屈辱,为了企业的生存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有时候还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一辈子也不愿意做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遭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
28、榨,处境艰难,张謇的感慨也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反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27.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 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 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 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 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故陈独秀认为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陈独秀认为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而不是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排除B。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而不是专制主义
29、已被社会所淘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而是强调陈独秀认为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排除D。28.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2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
30、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材料中缩减的是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但没有标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减少,故C项说错误;由此可以推断出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提升,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出;D项说法错误。30.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设立经济特区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开展国
31、企改革【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31.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 “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C. 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
32、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可知两者借助进化论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严复和陈独秀对进化论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阶层,A项错误。严复借进化论主张变革制度,陈独秀借进化论主张变革思想,这说明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有明显变化,B项错误。陈独秀借进化论主张变革思想,而不是主张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D项错误。32.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
33、国家资本垄断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军阀的方向,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D项错误。所以选C二、材料分析题(31题20分,32题16分)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
34、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
35、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目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学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观点:汉代
36、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目的: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3)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4)应该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摈弃其糟粕。【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然后进行比较即可知道不同之处是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
37、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第二小问,关于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根据材料二“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概括观点即可。关于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三“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等信息可从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回答着眼点。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
38、、阶级、思想等方面分析。(4)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思考作答,答案言之有理即可。34.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
39、”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
40、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
41、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领海;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解析】(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结合所
42、学知识可从中国丧失一系列主权方面回答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关于变化,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方面回答即可。(2)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方面分析背景。关于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实质任务。第二小问,关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方面思考作答。(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即可概括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小问,关于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取得抗战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