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二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
2、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2.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3、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4、“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3.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C. 行省制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行省制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行省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拥有经济、政治、军事大权,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因此地方
5、权力相对较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不会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故A项错误。行省制下,行省拥有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但并不能对中央的权力起到分权的作用,没有起到制衡的作用,故D项错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而不是行省,故B项错误。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
6、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答案】A【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魏征属于门下省,而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门下省是可以参与决策程序的,是有权阻止最高指示下达的,所以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门下省本身的职权所决定的,即由于当时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已经制度化所决定的,“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是不符合魏征时期的事实的。门下省是不可以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门下省并不具备此项职能。分割相权不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而是加强皇帝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6.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
8、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上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但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实行了分封制;汉初推行分封制,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汉初推行分封制意在借助诸侯
9、势力巩固行啊封建统治,“八王之乱”与刘邦实行分封制的初衷相违背,排除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郡国并行制7.请根据如图所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故
10、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三公属于秦朝、三省六部属于唐朝、内阁属于明朝、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注意材料信息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8.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11、材料“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D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各地生产力水平差异仍然很大,A选项排除。青铜礼器的内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选项排除。分封制对于周朝统治疆域的扩大作用在材料中也未涉及,C选项排除。9.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
12、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10.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 官僚体系的成熟B. 科举制度的完善C. 君主专制加强D. 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之所以“官、职、差遣之分”是由于为了加强皇权而多设官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而非官僚体系的成熟,
13、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宋代的冗官,其实冗官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带来的。11.1792年,英国借口给乾隆皇帝祝寿,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划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这些要求A. 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B. 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满足D.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得到满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1792年,清朝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
14、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物产丰饶自居,并不关心通商,对“划一块地方或一个岛供英国商人的有伤国体的事自会拒绝。A错,结合所学,选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即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12.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
15、然是中国的1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 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 中国政府抵制洋货C. 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 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商品,由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抵抗,英国商品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畅销,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故D项正确;中国人民购买力并不是低下,主要是自然经济的抵制,故A项错误;中国政府并没有出台政策抵制洋货,故B项错误;英国后来伙同法国又发动了一场战争,显然不是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故C项错误。13.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
16、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应该是反映近代化的内容。“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体现的是近代保险制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平均分配土地、C项强调贵贱尊卑均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排除;B项圣库制度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虽然有其进步之处,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愿望,但也不符合近代社会转型趋势,排除B项。1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
17、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 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答案】A【解析】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材料中“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主意识,故A项正确。C项只强调了民族方面,B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排除。15.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A. 发生在鸦片战
18、争之后的近代时期B. 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 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D. 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解析】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国情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然面临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两个敌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资产阶级的肩上,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故C正确;根据“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应该结合民主革命的任务分析义和团运动,而并不是因为发生在近代、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排除AB;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由于缺乏社会条件并没有实施,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影响有限,不是把太平天国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的依据,排除D。1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A. 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B.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C. 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
20、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项正确。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没有体现出资本输出的信息。【点睛】商品输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17.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A. “
21、预备立宪”破产B. 共和思想影响扩大C. 清朝统治覆灭D. 该报为革命派所掌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支持清廷报纸,要求皇帝逊位,反映出当时共和思想影响到社会舆论。答案为B。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1912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了,材料看不出预备立宪破产。A错误。清朝统治的覆灭应该是在1912年的2月份。C错误。材料看不出该报纸被革命派掌握,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8.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
22、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A. 三权分立B. 总统制C. 责任内阁制D. 民主共和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的;根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限制总统的权力。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19.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
23、立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很明显,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封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无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24、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创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故D项错误。20.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C. 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D. 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5、,材料中“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说明是国共合作的意向,为此进行国民大革命,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2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对这一规定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 苏维埃政府完全仿照苏俄模式B. 说明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C. 实行代议制和直接民主的方式D. 政权代表了各阶级、
26、各阶层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人农民和士兵以及一切劳苦大众都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反映出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答案为B。材料无法显示是完全仿照苏俄模式,A错误。材料看不出直接民主方式,C错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就不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利益,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国共10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政策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国共十年对峙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2.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
27、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B.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C.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知识。结合所学,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3.19
28、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由此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A.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C. 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D. 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答案】B【解析】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撤退运输
29、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B符合题意;AC时间不符;D不符合史实。【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38年”确定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中国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企业搬迁至西南地区刻不容缓,工业界发起了工业西迁运动,将工业大部分迁往四川。这次民族工业的西迁,对保存国家实力,支援前方的抗战起了极大作用。24.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 国共双
30、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答案】A【解析】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民主建国,重庆谈判反映了人民这个愿望。25.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 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B. 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C. 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D. 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1、,排除;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红军长征是北上而不是南下,C、D两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节节败退,被迫退守西南,故B项符合题意。2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答案】C【解析】“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
32、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C正确;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B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D项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分析解答即可。2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
33、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答案】C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题干要求从“趋势”背景下分析推断,实际上肯定鸦片战争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产物,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结果,故选B项,排除A项;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关键信息“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
34、,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结合近代世界发展的资本主义趋势分析解答。28.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
35、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战争上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说明了两国民族意识的不同。29.“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到处都有工人、学生。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
36、这一场景会发生在A. 1919年的北京B. 1926年的广州C. 1931年的瑞金D. 1935年的遵义【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国民党也庆祝十月革命,国共双方的旗帜出现在同一会场上,说明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起点是广州。故B正确。1919年中共还没有成立;故排除A。1927-1937年,国共正处于尖锐的对峙时期,瑞金不会出现国民党,故排除C。1935年正在长征时期与国民党进行战斗,也不会出现题干的场景,D错误。3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
37、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 华克观念正在转变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B【解析】材料中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B;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晚期,思想封闭,排除其他选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
38、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二: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材料四: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
39、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答案】(1)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4分)(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
40、以肯定。(2分)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3)体现:毛泽东率军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和扩大根据地。(4分)(4)目标: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可以分析出五四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与推动;另
41、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其它原因是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巴黎和会中国收回主权的正义要求遭拒绝。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和材料二“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可以看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从材料二中的“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
42、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而材料一中的孙中山则没有看到这一点。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一可以看出是毛泽东率领军队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图片二体现的是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这些都体现了材料二中毛泽东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的观点。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四“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和“另一面
43、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不难分析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求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这个目标的依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五四运动;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的动力;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32.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试从图中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
44、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关键词: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证:对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总结: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示例二:关键词: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证:对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示例三:其它:从上面综合。如:淞沪会战开罗会议联合国等;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证:对
45、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总结: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阐述题,首先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概括出两条主线: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所选择的主题进行论述,但是论述过程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密切,且论述思路清晰。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国民党抗战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33.材料 (东汉建立后)刘秀虽然然仍以三公(司徒、司空、太
46、尉)担任宰相的职务,但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真是“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刘秀“以吏士责三公”,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这种情况,延续了东汉一代。在地方政权方面,光武帝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这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侯国数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意义。【答案】(1)内容:加强内朝官员尚书的权力;使宰相只负责一般官员事;裁并地方县的数量。(2)意义: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推动了中枢体制的变革;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可以得出加强内朝官员尚书的权力;依据材料“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可以得出使宰相只负责一般官员事;依据材料“光武帝刘秀裁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