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 (4)郯子()(5)苌弘() (6)老聃()(7)李蟠() (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2)无贵无贱:_(3)圣益圣:_(4)小学而大遗:_(5)术业有专攻: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7)余嘉其能行古道:_(8)作师说以贻之:_答案(
2、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4)遗漏。(5)学习,研究。(6)普遍。(7)赞许。(8)赠送。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或师焉,或不焉:_答案(1)通“授”,传授。(2)通“否”,指不从师学习。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
3、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跟从并且。(4)普通人。(5)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6)不一定。(7)两汉及以前的散文。4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师(2)传(3)道(4)惑答案(1)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动词,跟从老师学习(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n,名词,古代解释经
4、书的著作/动词,继承/动词,传送,传递(3)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4)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而耻学于师: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3)小学而大遗: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吾从而师之: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7)孔子师郯子: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1)所以(2)焉(3)其(4)则答案(1)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2)句末语气词/代词,相当于“之”,他/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那里/兼词,于何,在哪里(3)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他/代词,指书/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4)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副词,表判断,就是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3)不拘于时: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5)而耻学于师:_(6)师不必贤于弟子: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
6、4)宾语前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省略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其中以“于”、“以”、“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居多。(1)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2)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7、,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先于我”。(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略,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战河南”是“战于河北”、“战于河南”的省略语,应调整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翻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8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8、之所存也。译文:_(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
9、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二、背景展示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4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韩愈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展开,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社会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10、。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三、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
11、、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3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人物传记。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提出论点横比1文章第1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答:_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
12、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答:_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他所讲的“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可知,文中的“师”指掌握“道”的人。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的?有何效果?请
13、填写下面的表格。对比角度对比效果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性,有人则认为其有阶级局限性。你是怎么认为的?答:_答案(观点一)本文的思想是有进步性的。它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受业”扩大到了“传道”、“解惑”,对老师的作用给予了全面崭新的界定;针对士大夫们的门第观念,文章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文章还提出了“弟子不
14、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观点二)本文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为“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对偶句式本文主要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批判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表现了作者对“师道之不传”的深深慨叹,又以“圣人无常师”为范例,阐述了“师道”的核心意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恢宏,增强了表现力。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
15、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技巧点拨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件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2)反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3)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迁移运用请以“立志”、“恒心”为话题,拟写两副自勉联的下联。(1)(立志篇)上联:学海千里雄心渡下联:_(2)(恒心篇)上联:绳锯不息木终断下联:_答案(示例)(1)书
16、山万仞壮志攀(2)水滴无止石能穿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运用示例喜欢韩愈师说中的这样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意思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
17、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始,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二、课外素材陈寅恪:教授的教授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与王国维、梁启超并称为“清华三巨头”。一生拥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历史著作。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他是学贯中西的“泰斗”,更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标杆
18、性人物。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中国学界顶礼膜拜的精神信条。拥有长达十六年留学之旅的他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地求学,所读高校不乏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诸如此类的名校,拥有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语言的能力。但他读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往往兴起而学,兴尽而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而且乐此不疲,因而未曾拿到一个学位。1925年,陈寅恪在清华任教。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座下听课的教授比学生还要多。在当时,胡适、傅斯年、金岳霖等人和学术界人士就用“陈先生的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教授之教授”、“太老师”、“盖世奇才”、“
19、活字典”等评价陈寅恪。然而,如此受师生欢迎的博学鸿儒,进入清华园之初,几乎遭到了校方的拒绝。清华国学院筹建于1925年春天。在用人之际,主持国学院筹建的教务长吴宓和甫任国学院导师的梁启超,分别向清华校长曹云祥竭力推荐正在德国柏林大学研攻梵文的陈寅恪。而陈寅恪当时既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让曹云祥非常为难,梁启超向曹校长力荐道:“陈先生学问远胜于我!”最终,曹云祥破格录取陈寅恪,也为清华增添了一段经典。选材感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陈寅恪先生的清华经历固然与先生自己的学识密不可分,但吴宓和梁启超先生的远见卓识、曹云祥校长的任人唯贤也确实是清华的一段佳话。闻识大道感悟韩愈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
20、宴席,只要你来过,你就必然要留下。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韩愈堪称一代宗师。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好为人师”今天看来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
21、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沉、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旁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韩愈好为人师
22、,成就了历史,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他自己。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 600年的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像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甜枣,一棵结酸枣。一棵甜枣,一棵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有人把他敬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
23、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单枪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相知;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崛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读后启悟有关韩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的“古文运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韩愈对教育的贡献角度,歌颂和赞美韩愈的。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评价韩愈扭转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风气及其
24、成就;结尾部分化实为虚,写韩公墓前的树,间接表达敬仰之情。写法独特,耐人寻味。左传名句赏析(17)1名句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释义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赏析春秋时,晋国有个大臣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天,宁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便决定跟随阳处父。过了几天,宁赢发现阳处父这个人华而不实,于是他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因为人品上华而不实,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2名句骄奢淫逸,所自邪也。释义骄横、奢侈、荒淫、安逸,是邪恶发源的处所。赏析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太子完,另一个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州吁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卫庄公却任由他乱来,并不管教。大臣石碏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后来,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可是没几天,州吁就把哥哥杀死而自立为国君。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可见,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父母对孩子宠爱得太过分,孩子就会养成恶习,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