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61 ,大小:5.29MB ,
资源ID:10091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09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4课 孔孟两章ppt课件

1、第14课 孔孟两章,第四单元 文言文(2),1.识记“以为、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要求背诵的文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颛臾( ) (2)社稷( ) (3)虎兕( ) (4)相夫子( ) (5)饿殍( ) (6)洿池( ), 语言知识强化,(7)弃甲曳兵( ) (8)孝悌( ) (9)鸡豚狗彘( ) (10)数罟( ) (11)庠序( ),zhun y,j,s,xin,pio,w,y,t,tn zh,c ,xin,二、识

2、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是社稷之臣也:_ _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 _ (3)相夫子:_ (4)而在萧墙之内也:_ (5)谨庠序之教:_,“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辅佐。,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 (7)数罟不入洿池:_ (8)斧斤以时入山林:_ (9)申之以孝悌之义:_,饿死的人。,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斧子。,敬爱兄长。,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无

3、乃尔是过与: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通“欤”,句末语气词。,通“毋”,不要。,通“斑”,头发花白。,通“途”,道路。,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_ 今义:认为。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_ 今义:国,国家;家,家庭,人家。,让担任。,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3)河内凶 古义: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 今义:动词,增加。 (5)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_ 今义:副词,或许,也许。,黄河。,更加。,有的人。,(6)是亦走也

4、 古义:_ 今义:动词,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特指“逃跑”。,4.解释下列加颜色实词的意义,(1)兵,非我也,兵也:_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_ 草木皆兵:_,兵器,军队,士兵,(2)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 驴不胜怒,蹄之: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 日出江花红胜火:_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必为之辞:_ (2)后世必为子孙忧:_ (3)既来之,则安之:_ (4)无乃尔是过与:_ (5)王无罪岁:_ (6)填然鼓之:_ (7)树之以桑:_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

5、,动词用作名词,忧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名词用作动词,责备,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名词用作动词,栽种,名词用作动词,穿,(9)谨庠序之教:_ (10)然而不王者:_ (1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 虎兕出于柙:_ 谋动干戈于邦内:_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寡人之于国也: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对,介词,从,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2)而,危而不

6、持:_ 固而近于费:_,(3)以,请以战喻:_ 可以无饥矣:_ 斧斤以时入山林:_ 申之以孝悌之义:_,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又,介词,用,介词,因此,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4)之,填然鼓之:_ 王道之始也:_ 申之以孝悌之义:_,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是社稷之臣也:_ (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 (3)无乃尔是过与:_ _ (4)未之有也:_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 (6)是亦走也:_ (7)直不百步耳:_,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固定句式“无乃与”,相当于“恐怕吧”;,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

7、语后置句,判断句,固定句式“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必备知识,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宾语在动词之后,例如“打篮球”、“洗衣服”、“贪图利益”等。在古汉语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宾语可以前置到动词前面,例如“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等。古汉语的这种句式特点就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类型有: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时不我待。 古之人不余欺也! (3)用“之”或“是”等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例如: 何罪之有? 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

8、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如: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5)“相”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6)“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 府吏见丁宁。(叮嘱我) 见恕(宽恕我) 见教(教导我) 见谅(原谅我),8.翻译下列句子 (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 _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_ _ (3)或百

9、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_ _,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季氏的封地费。现在不夺取,后,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更加少,我的百姓也并没有因此更加多,,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拿逃跑了,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这是什么缘故呢?,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三、名言警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文本常识积累,

10、一、作者简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的儒家理论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

11、“仁政”主张,在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二、背景展示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文中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2.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世风倾颓。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

12、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仁政”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文化常识 1.夫子:春秋时期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2.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3.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4.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5.“寡人”是诸侯国君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6.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13、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品读研析,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的语言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他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从而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的言论则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了“仁政”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均无贫,和无寡,答案,解决问题,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 (1)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

14、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2)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答案 (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2)用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先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再把冉有和季

15、路看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失职的严肃批评。,2.第3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他的?,答案,答案 (1)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 (2)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答案 (1)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

16、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2)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4.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5.这篇文章体现了孟子散文的什么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答案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上看比较散漫,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17、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结,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作比喻,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18、倾”的观点是否有益于社会发展呢?,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观点一)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的这种思想具有平均主义色彩。这种思想会限制一部分人的发展,会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大锅饭”现象,就证明了这种“均”、“和”、“安”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观点二)有利于社会发展。孔子的这种思想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政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

19、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多读厚积,驳 论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作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在自己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树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读技法 勤练笔,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技巧点拨

20、】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列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被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迁移运用】 某校正在进行“网络语言能否进入作文”的辩论赛,请你针对正方的发言,为反方代表写一段辩词。要求:语言得体,反驳有力,运用

21、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90字左右。 正方:我觉得网络语言应该进入作文。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从小就接触了许多时尚元素,而这些简单、诙谐的网络语言代表的也是一种时尚,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不正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激情飞扬、别有情趣吗? 反方:_,答案,答案 (示例)我觉得网络语言根本不应该进入作文。虽然网络语言“沟通无极限”,但时尚不代表文学,诙谐更代表不了文学,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就像把色素加入白开水中,无益反而有害。我们难道不应该将其拒之作文外吗?,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圣人之道 千年不朽 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他们的那一句

22、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读素材 善积累,【运用示例】 穿越历史的时空,聆听孔子关于立身处世的教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诫我们诚信乃做人的第一要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告诫我们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怀有远大抱负,勇于改过自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诫我们要虚怀若谷,谦逊待人。眺望茫茫人海,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让人与人之间感受到温暖,让社会世间充满了祥和温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让人感悟到了做人的尊严;人生在世,先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方可浩然立于天地之间。,二、课外素材 春季

23、祭孔大典在曲阜尼山举行 丁酉年春季祭孔大典于4月2日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举行,住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等参加祭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身着汉服的儒生肃立在尼山孔庙迎宾路两侧,朗诵论语经典名句。上午9时,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与参加祭祀的社会各界人士集于周显德年间的尼山孔庙智源溪桥前,佩戴黄色祭祀绶带,正衣冠、拾肃容。在身着汉服的司礼官的引领下,祭祀者拾阶而上,依次步入大成殿,祭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参加丁酉年春季祭孔的海峡两岸社会各界人士依次向至圣先师孔子像敬献花篮,并行三鞠躬礼。,【选材感言】 祭孔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它经过了2 500

24、多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历史冰冷的竹简中,也关乎当代中国的崛起,关乎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关乎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看法、对历史的态度、对自我的认识与觉醒。,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

25、,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读美文 会赏析,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

26、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

27、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28、。他也不像基督徒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

29、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读后启悟】 写孔子的文章很多,本文角度独特,从“洒脱”这个角度写孔子,让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有真才实学,不沽名钓誉;对生活有一份恬淡悠闲的心境,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言行脱俗;通情达理,遇事灵活多变。,左传名句赏析(14) 1.名句无德而禄,殃也。 释义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 赏析享受国家的俸禄,就要有功于国家,就要德高望重,受到人们的敬重。如果道德低下,无功受禄,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自己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而为人所厌恨,最终导致灾祸。这句可用于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做人民的表率。, 读国学 厚素养,2.名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释义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赏析成语“尔虞我诈”即来自此句。在古今中外的两军对垒之际,兵不厌诈不足为怪。但是在睦邻友邦的国际交往之中,即便是囿于东西方两大阵营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之间,在处理矛盾与纠纷时适宜于以诚相待,互不欺诈,和平共处。,